列强共同反对:袁世凯称帝后,日本发觉形势不利,邀英、俄等列强公使,联合劝阻袁氏称帝。

以上四个说法,笔者觉得第一、第二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以近代中国史的发展来看,共和是人心所向这个说法,可说不攻自破。亲信部下的背叛一定会对袁世凯造成压力,可是如果细想就会发现,段冯等人是在讨伐护国军不利后,才出言反对,所以倒袁成功的要点应该在后面两点,护国倒袁运动和列强反对。

二、护国运动第三个说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领导的护国军运动。最初护国军不过二万人,袁世凯为了镇压护国军,亲自指挥调动了三路北洋大军,共十万人以上的兵力朝云南进军。

不过这支讨伐军却连云南的边都还摸到,就在四川遭到蔡锷顽强抵抗,蔡锷更以两万兵力一度打退8万北洋军。在蔡锷以少胜多的鼓舞下,3月15日广西都督陆荣廷、梁启超宣布广西独立,4月6日广东龙济光独立,4月12日浙江独立,5月8日已独立的滇、黔、桂、粤等省成立对抗北洋政府的军务院,遥尊黎元洪为大总统。

随后旧桂系军队北进湖南,在武冈衡阳战斗中,决定性的歼灭当地北洋军队,此战的结果迫使湖南脱离北洋政府的统治。蔡锷、陆荣廷的胜利,重创袁世凯的威信,也宣告短时间镇压起义的可能破产,中国已经再次陷入分裂。在这种外患未平,而内部北洋军内的大军头段祺瑞、冯国璋的反对,就使得袁世凯只能仰赖列强的支持。

三、日本反对第四点列强共同反对这个说法,如果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不论协约还是同盟,都希望可以拉拢中国,只要袁世凯可以保证,恢复帝制不引发国内动乱、危害外国在华利益,他们就不会干涉,唯一具有干涉能力的只有日本。

从日本的角度来看,袁世凯在《二十一条》交涉后,日益向欧美列强靠拢以图制衡日本,这使日本有撤换袁世凯的意图。特别当蔡锷在南方的胜利,让日本发现,袁世凯已经失去对中国的掌控,而一个分裂的中国,无疑是对日本有利的。

因此日本转而对英国施压,在英日联盟的约束下英国只能附和日本;而俄国需要日本武器援助,所以也同意发表联合声明,劝告中国缓行帝制。

对袁世凯来说,内有蔡锷领导的护国军运动,使得南方半壁江山已经不再听从号令;外有日本为首,日英俄联合劝告中国缓行帝制的声明。这意味着,袁世凯无法从列强那获得资金和武器的援助,这严重打击他的威信,更使得中国的内乱不可停止,最后在绝望中退位,忧愤而死。

所以袁世凯最终失败的原因,在于过度高估他对内的领导能力,以及外交上,没有争取到抵抗日本的列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