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无论大事小情,皆待之以礼,拜将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军事活动,自然更少不了那些繁文缛节,历史上大家耳熟能详的拜将事件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姜子牙,一个是韩信,那么今天咱们就以韩信金台拜将为例来看一下古人拜将的流程和细节。

萧何月下追韩信,把韩信追回来以后,汉王刘邦便决意拜韩信为大将。首先是命礼官选定吉日,在郊外筑坛,拜将的时候得有场所啊,就是干这个用的。筑坛完毕以后,汉王刘邦要沐浴斋戒三天,选定良辰吉日,清晨早起,出宫登车,前往拜将坛,丞相萧何带领文武百官随行,直抵坛下。可见古人对什么日子啊还是挺看重的,绝对不是随便找一个晴天就办行了。众人到达完毕以后,汉王刘邦下车登坛,徐步而上,坛前悬着大旗,迎风招展,坛下士兵穿戴齐整,寂静无声,军容强盛,威风凛凛。丞相萧何也随汉王登坛,捧上符印斧钺,交给汉王。待众人翘首以盼看看谁能拿到大元帅的金印的时候,萧何开始代宣王命,请大将军登坛行礼。韩信应声而出,上拜将坛,向北而立,乐工奏起军乐,赞礼官读宣仪,第一次授印,第二次授符,第三次授斧钺,都是由汉王刘邦亲自交授,韩信一一拜受。印,当然是大将军的金印;符,当然是调动军马的兵符;斧钺,是军权的象征。最后是汉王向全军训话:“阃外军事,均归将军节制,将军当善体我意,与士卒同甘苦,无胥戕,无胥虐,除暴安良,匡扶王业。如有藐视将军,违令不从,尽可军法从事,先斩后闻!”这段话可是非常有份量的,这就给了大将军先斩后奏的权力,除汉王之外,大将军最大,权力空前,足以威慑全军。至此登坛拜将的流程也就完毕了。

记得孙子兵法上也有一句“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大将军是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尤其是战争时期,越繁杂的礼节,越能体现出对大将军的重视,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以后我们就不可以不只是用“金台拜将”四个字来描述这个非常庄重的仪式了,起码我们还要知道选择良辰吉日,还要沐浴更衣,还要宣王命,还有授金印、兵符和斧钺,还有军乐演奏等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