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大航的后花园,(https://xueqiu.com/5241127869/313595229)

#古井贡酒# 一、古井贡的历史渊源古井贡酒,名副其实,拥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且其起源与 “井” 有着紧密的关联。

古井贡酒的源头可追溯至东汉建安年间。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群雄逐鹿,战乱频繁,英雄人物不断涌现。在众多诸侯之中,曹操的家乡乃沛国谯县,即如今的安徽亳州。彼时,曹操将家乡特产“九酝春酒”及其独特的酿造工艺《九酝酒法》敬献给了汉献帝刘协,“贡酒” 由此得名。此后,“贡酒”的美誉历经千年流传,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南北朝时期,人们在亳州减店集发现一口古井。此井之水清澈甘甜,犹如琼浆玉液,用其酿酒、泡茶,能赋予饮品独特风味。关于这口古井,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据《亳州志》记载,梁镇北将军元树与魏名将独孤在谯城中激战,独孤如愿未能取胜,愤而将金锁长戟投入井中身亡。此后,井水愈发清澈透明,爽口润喉,所酿之酒十里飘香。古井名声大噪,被人们称为 “天下名井”。

到了宋代,国家政策对酿酒产业给予了政策扶持,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也拉动了酒类产品的旺盛需求。此时,亳州的减店集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产酒重镇。据悉,宋神宗熙宁年间酒业课税规模已经达到了“十万贯以上”。

明朝正德年间,减店集的酿酒业已经更加发达。有一位姓怀的商人在亳州减店集开设 “公兴槽坊”,所酿 “减酒” 闻名遐迩、畅销四方。甚至由此诞生一种说法:“涡水鳜鱼黄河鲤,胡芹减酒宴佳宾”,足见 “减酒” 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沈鲤将 “减酒” 进贡朝廷,万历帝饮后连连叫好,钦定此酒为贡品,“贡酒” 之名再次被确立,并被称为“古井贡酒”。

“公兴糟坊”历经九代,于1952年停业。1958年,亳县张集乡第十一人民公社在 “公兴槽坊” 旧址办起了 “减店酒厂”。当时酒厂规模较小,有职工32人,7条发酵池,一口蒸馏锅甄,月产量仅2吨。1959年,安徽省轻工业厅拨款10万元进行酒坊的扩建,年产能达到近70吨。此时,经过改制的酒厂已经成为省营企业,名为古井酒厂,其产品就是著名的“古井贡酒”。

……

古井贡的酿造方法也参考了东汉末年的《九酝酒法》。曹操向汉献帝呈奏的《九酝酒法》是中国历史上关于酿酒方法的最早文字记载之一,开启了中国酿酒业标准化酿造的先河。2018年秋季,在古井贡酒的秋季开酿大典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宣布一项新的纪录诞生;《九酝酒法》从诞生以来已经1800年,是现存最古老的蒸馏酒酿造方法。

在酿造过程中,桃花春曲是古井贡酒最具特色的酿造工艺。这种酒曲只在桃花盛开的 20 天左右时间制作,此时空气温湿,微生物活动旺盛,可制作出最好的酒曲,保证酒体香似幽兰,芬芳不散,口感绵柔丰厚。这种酒曲也具有 “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 的独特风格

而在摘酒的过程中,古井贡酒采用“双择”标准,来严格把控酒的品质。所谓“双择”,指的是择层取醅、择时摘酒。择层取醅只取池子中下层距池底 10 - 20 公分处酒醅,择时摘酒只摘取靠近中前段的一小部分酒。

……

后来,古井酒厂相继发掘出南北朝时期的古井和明代酿酒用的发酵池,科学实施九酝春酒酿造古法。在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又经历过多次投资扩建。到1986年底,古井酒厂已经拥有车间10座,发酵池1115条,职工1158名,年产饮料酒约1000吨。

《茅台为什么这么牛》一书中有介绍到,80年代中期名酒价格管制还没有完全放开,在华侨商店中形成了独特的“价格双轨制”格局,买卖双方的议价便很好地反映了市场真实的供需格局。在当时,古井贡的价格与汾酒、剑南春相类似,可见古井贡也是市场接受的“全国名酒”:

表 1 侨汇商店的“价格双轨制”

80年代末,当国务院放开了名酒的价格管制后,当时的古井贡酒厂长王效金决定“降度降价”,在白酒产能稀缺的大环境下迎合了大众消费的广阔需求。这一经营举措让古井贡酒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大成功。到1995年,古井贡酒利税排名已经达到全国第二名,达到了阶段性的发展高峰。

当时,毫州古井酒厂已经获得安徽省体改委的批准,开始进行股份制规范化试点。1996年,古井贡酒股份公司得以设立,并得到发行B股上市的上级许可。当年6月,古井贡酒发行了B股。这也让古井贡酒成为当时中国酿酒业第一支公开发行和上市的B股。当年9月,古井贡酒A股也顺利在深交所上市。至此,古井贡酒在1996年成为中国酿酒业非常罕见的“A+B”的上市企业。

二、多元化困局自资本市场上市到2005年,客观来说,古井贡酒走的是一条下坡路。全国名酒的光环逐渐黯淡,古井贡也落寞地退出了白酒市场的“第一方阵”,成为一个与口子窖类似的地方性酒企。

……

古井贡酒上市之后,正巧赶上我国白酒产业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甚至是低端酒的“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山西朔州假酒案、东南亚金融海啸的冲击,白酒需求一度非常萎靡。面对着“群狼环伺”的竞争格局,为了脱颖而出,拓展市场份额,古井贡酒在厂长王效金的带领下开始寻求多元化发展;古井贡自此开始涉足葡萄酒、啤酒等新产品线,也开拓了百货、房地产、酒店、塑胶、矿泉水,甚至是高新技术产业等非酒类的多元化业务。

2000年,古井贡酒在年报中写到:“近年来,公司主抓白酒生产与销售,在稳住白酒利润的前提下,培育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尝试涉足高新技术领域,以投资或控股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或企业的方式,来促进公司的产业转型”

到2003年,公司年报中对自己业务范围的描述是这样的:“白酒、啤酒、葡萄酒、酿酒设备、包装材料、玻璃瓶、酒精、饲料、油脂、饮料、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虽然当时各家白酒公司都有或多或少的多元化尝试,但是古井贡酒无疑是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那个,甚至有了点“韩国财阀”的感觉。

在2001年消费税改革、中国入世之后,古井贡对白酒行业的悲观情绪达到了阶段性的顶点。年报中,管理层对行业形势进行了展望。他们认为消费税政策的调整增大了古井贡的业绩压力,白酒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格局恶化、集中度不高。优质酒、低度酒是发展方向,多元化需求的趋势会延续,饮料酒、营养酒、果酒会占据一 定的市场份额,洋酒流入中国也会冲击古井贡的市场。

2002年年报中,古井贡酒管理层更是直截了当的表示:“随着饮料品种的丰富及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者对白酒的消费需求大幅下降,白酒的消费群体在逐年萎缩”

说到底,古井贡酒用的是普通快消品的思路看待白酒主业,没有将其视为“社交硬通货”,更不是当今大家认知的“社交刚需奢侈品”;因此,在行业萎缩、竞争对手增加的时候,公司选择战略性看空这个产业。用一个更形象的说法,那就是古井贡管理层没有抗住行业的“洗盘”,在低点丢掉了自己的筹码。

早年间,海通证券的研究报告曾经举了这么一个案例。公司领导从90年代开始就把经营焦点聚焦到“以量取胜”上,在1997年提出了“像可口可乐那样保持百年成功”的战略发展目标。从这个战略的侧面不难看出,古井贡采用的是“高周转”的快消品思路,而不是“高盈利”的品牌化打法。

其实,即使当时古井贡酒在多元化业务之上花费了很多心思,但公司的多元化业务业绩表现并不好。比如,在2001 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中,其他收入为 6189 万,但其他成本有5798万,这就说明多元化业务的毛利率接近于零。如果加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发展多元化业务的机会成本,那么古井贡白酒意外的业务几乎一定处于亏损状态。

……

21世纪初,尝试多元化的酒企绝不仅仅是古井贡酒一家。在泸州老窖深度分析中,大航提到过,泸州老窖上市之初也在深圳投资建设了美食娱乐城,在三亚建设了酒店,并通过多种方式涉足银行、券商、高速、广告、地产、电力等众多产业。

然而,在我国2003年进入“大投资时代”之后,白酒景气度大幅上升,此后大部分酒企都将精力放在高端白酒、品牌白酒之上。古井贡酒虽然看到了这个积极的变化趋势,但是依然没有放弃多元化发展的尝试。比方说,在2004年,很多其他酒厂已经开始着手收缩多元化发展业务,但是古井贡酒依然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公司经营战略,自筹资金投资“小麦深加工项目”。当时,小麦深加工项目计划投入规模达到8000万元,远高于主业。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公司治理也暴露出更加严重的问题。据当时的年报,在2002 年至 2004 年之间,古井销售公司缴纳所得税并不符合规定,后来因为补缴所得税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亏损。此外,由于托管国债投资的三家证券公司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公司对国债投资进行了大幅度的减值计提。据此,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因此还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上市公司也一度被ST。

另一件事情是公司改制。2004年初,公司公布“全体员工持股、管理层持大股”的改制方案,由于改制股权分配不合理而失败。结合当时的新闻报道,古井集团普通职工平均每人将分到3万股左右的股权,副总经理以上的高层则平均分到80万股左右。员工根据公布的细则计算出,王效金一人拿到1000万股权……后来因为分配不公,酒厂员工还进行了罢工,业绩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

……

站在2024年的当下,开着上帝视角评判当时古井贡的领导王效金,他是一位“有功有过”的企业家。1987年上任之后,王厂长马上赶上了“放开名酒价格管制”这场大变局。通过“降度降价”的民酒策略,王厂长让古井贡一度成为白酒行业的顶流。但此后,王厂长在高端化、多元化、企业改制、廉洁等多个方面犯下了错误,让古井贡酒回到了“蛰伏蓄势”的状态。

除此之外,“大众化”这条道路见效快,并且相对容易,但是这条路也很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大航在泸州老窖深度分析、山西汾酒深度分析中都讲述了“名酒变民酒”的后遗症。巧合的是,三家企业殊途同归,最后都只能依靠“另起炉灶”突破大众形象的桎梏。泸州老窖培育了国窖系列,山西汾酒培育了青花汾酒系列,古井贡酒培育了年份原浆系列,都和原来主品牌“泸州特曲、老白汾、古井贡”形成了区分度。

接下来,来看看从上市后10年内古井贡酒的财务数据表现。首先是毛利率和净利率走势:

图 1 古井贡酒毛利率(1995-2005)

自从1995年上市以来,古井贡酒的毛利率一直处于缓慢下行的趋势中,从55%以上一步步下滑到40%左右。这背后,一方面是古井白酒产品高端化进程不顺。另一方面,多元化产业虽然听起来“前途无量”,但实际上根本不赚钱,毛利率很低很低,考虑费用和机会成本几乎一定会亏钱。

图 2 古井贡酒净利率(1995-2005年)

净利率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上市之初的古井贡酒净利率一度接近20%,此后逐步下行至10%以下。2004年,由于补缴所得税、国债投资暴雷两个“黑天鹅”,一度出现大幅亏损。古井贡酒也因此被带帽ST……在这十年中,古井贡酒的多元化布局弊大于利,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接下来看看这段时间古井贡酒的业绩增速:

从营收增速来看,古井贡酒的营收增速波动很大,并且绝大多数年份的营收增速都跑输了行业平均水平。即使有一两年增速比行业平均水平高,那也是因为前一年出现了非常极端的业绩下滑,导致营收基数低,后一年的增速只是表面上看起来高。

如果算总账,从1995年到2005年的11年中,古井贡酒的营收仅增长了13%,如果每一年的增速都符合全行业的中位数来折算,那么古井贡酒营收应当在11年间增长260%。古井贡酒在这十年间几乎是原地踏步,远远跑输行业平均水平。

图 3 古井贡酒营收增速(1995-2005年)

接下来,我们将古井贡酒与其他几家上市时间比较早的白酒企业进行对比:

表 2 主要白酒企业营收(1995-2005年)

1998年,古井贡酒的营收规模甚至比贵州茅台、泸州老窖还高,在行业内的规模仅次于“中国酒王”五粮液。但到了2005年,古井贡酒的规模不增反减,营收体量只有五粮液的10%出头。归母净利润的差异更大,1998年,古井贡酒的盈利与贵州茅台基本持平,但2005年只剩贵州茅台的5%不到……

无论从利润率、成长速度、营收还是归母净利润来看,这十年都是古井贡酒掉队、落后的低迷十年,是一家全国一线酒企弱化为地方酒企的十年。

表 3 主要白酒企业归母净利润(1995-2005年)

三、年份原浆,重振旗鼓翻阅各家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很多机构都将2007年古井贡酒掌门人更迭以及2008年年份原浆上市当做古井贡酒“凤凰涅槃”的奇迹时刻。但当大航翻阅古井贡酒历史年报时,发现古井贡酒的战略调整比这两个时间点还要早。早在2005年,也就是王效金时代后期,古井贡酒的经营战略就开始有了纠偏的趋势。

从2005年年报中,古井贡酒对白酒产业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管理层不再强调产业结构调整,而是加大了对白酒主业的关注度,加大了在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力程度。在经营策略上,古井贡酒“实施品牌拉动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基本策略”;在主业之外,公司也没有新增多元化项目,这也是公司聚焦白酒主业的一个明显信号。

在产品上,公司推出了古井贡酒纪年酒、陈酿酒、精致古井贡酒、龙韵古井贡酒。可见,这些都是基于“古井贡酒”这个经典IP开发的高端白酒产品。大航刚刚也已经阐述过了,“名酒变民酒”这剂药方固然起效快,但是这剂猛药也会损伤传统招牌的品牌形象,重新高端化非常难,破镜难以重圆。泸州老窖、山西汾酒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复兴泸州特曲、老白汾,古井贡也不例外。

不过,或许是高端产品矩阵存在瑕疵,或许是企业战略调整需要时间,又或许是王厂长的经营思路多多少少存在惯性。在品牌化、高端化、聚焦白酒主业的前两年,古井贡酒的业绩并不是很好。2005年、2006年,公司酒类产品营收分别仅增长8%、14%,这个成绩不仅比茅台、五粮液差,而且还被同样深陷调整困境的泸州老窖远远甩在身后:

图 4 泸州老窖与古井贡酒营收对比

2007年开始,古井贡酒在财务上迎来了拐点。首先,上一任领导王效金于2007年4月被安徽省纪委带走调查,并且牵连了其他高管。当年,原古井酒店负责人曹杰成为了古井贡酒新的掌门人。此后,曹杰找到了职业经理人刘敏,出任股份公司总经理;现任董事长梁金辉也正是在这次人事大变动中进入古井贡酒的董事会(此前梁金辉是监事)。

曹杰上任之后,在公司业务布局、公司治理、产品战略等多个维度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业务布局上,古井贡酒开始主动收缩前任王厂长留下的多元化业务,将公司的业务重心回归到白酒主业。根据招商证券2018年的研究报告,古井集团于2008年将13家公司的资产从集团中分离出去,剥离改制的资产基本都是效益较差的非核心业务。而在上市的股份公司层面,2009年,古井贡酒将安徽瑞福祥食品公司出表,退出了重资产、周期性显著且盈利能力弱的农产品加工业务。

通过剥离食品公司、包装制品公司、古井大酒店等项目,公司资产质量明显提升。到2010年,酒精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务实现收入清零,标志着古井贡酒多元化经营时代的终结。

……

在公司治理上,首先是人员架构的优化和调整,古井贡酒的员工数量明显下降。2007年,古井贡酒的员工总数还有接近6500人。而到了2008年底,员工总数已经不到3800人。缩减幅度最大的是管理人员编制,从516人精简到69人,缩减幅度达到87%。在缩减人员数量的同时,员工的整体薪酬福利却在改善,激励效应大大增强,员工团队的军心得到稳固。这套操作,有点类似于近几年互联网的“降本增效”。

2009年,公司改制也实现了突破,并且古井贡的改制发生在古井集团层面。当年,古井集团40%的国有产权成功以4.65亿元的对价转让给上海浦创投资,成功引进了民营战略投资者。上海浦创的实际控制人是被称为“最富教授”的史正富,在学术界和投资界都很出名,据说其身价达到100亿。

不过事后来看,古井贡酒的混改难言成功。这次改制既没有发挥民营资本的灵活优势,两个合作方也没有产生协同效应;后来,甚至安徽省国资和浦创投资双方还闹出不愉快,先后出现出资矛盾、冻结股权等事件。相比之下,汾酒的混改就很成功,华润的渠道为汾酒全国化和经营管理做出了巨大赋能。

……

在产品战略上,古井贡酒开始回归品牌价值,发力高端化,并且将营销作为公司发力点。从2007年开始,宫颈贡酒开始推出高档产品,比如淡雅美酒古井贡 946、846 系列,这里的8、9都是产品等级,后面两位数代表着酒精度数。不过,淡雅系列并没有撼动消费者心智,记忆点不够突出。

不过古井贡酒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高端化的尝试,2008 年隆重推出了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系列(5 年、8 年和 16 年),“年份原浆”这个概念成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记忆点非常突出;当年,年份原浆销售额就达到了5000万,2009年古井贡又推出了年份原浆献礼版,年份原浆系列突破了2亿元,2010年达到了7.4亿。在2008年之前,古井贡酒的产品以100元以下的产品为主;而凭借“年份原浆”系列,古井贡酒成功站上了百元价格带。

表 4 古井贡酒年份原浆体系

从2008年开始,品牌、营销等关键词在年报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出现的位置比较靠前。正是在2008年,随着高端化、品牌化战略的深化,公司在年报中表示:“(古井贡酒)正式发布了古井品牌新战略,全面梳理公司品牌资产;重新确立了以中高端价位为基础的品牌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加强了品牌管理”

其实,2008年并不是一个景气度非常高的年份。白酒行业迎来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白酒行业价格下跌、销量下滑。但在这一次危机中,古井贡并没有对白酒产业产生太多悲观情绪,反而表现出对品牌化、高端化的坚持。

比如当年年报中,古井贡是这样表示的:“在保持古井贡品牌知名度的基础上持续提高古井贡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加大事件营销和口碑传播,赋予品牌独特的价值,建立品牌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核心竞争优势”……从这些细节我们不难发现,新掌门人曹杰的思路更加清晰、聚焦。也正是在曹杰的带领下,古井贡酒走上了一条高端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而在2009年的年报中,古井贡酒认为白酒行业的增长已经从总量增长转变为结构性增长:“白酒行业生产、规模、品牌和效益进一步向优势地域和企业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白酒品牌进一步向高端化、品位化方向发展”

在这个产品战略的指导下,公司产品品种与两年前相比大幅减少,消化处理非主流产品和低档产品,逐步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根据当时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古井贡酒的产品品种从 874 个单品下降到了 259 个,产品结构显著优化,平均价格明显增长。

2009年,公司出厂价 40 元以上的高档酒及 15-40元的中档酒收入同比增长 88%和 67%,同时出厂价 15 元以下的低档酒同比减少77%.

……

在渠道打法上,古井贡酒从2009年开始开展“三通”工程,大力推动渠道下沉。所谓“三通”指的是“路路通,店店通,人人通”,集中资源做深度分销,在圈定的区域内,尽可能提高市场覆盖率、占有率,在终端做到陈列第一、推荐率第一,提升品牌知名度,积累口碑,最终实现产品的指名购买和自然动销。在此过程中,公司还对大区经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放权,用扁平化管理激发活力。

不过,深度分销模式需要耗费大量资源,每个企业的资源有限,肯定没办法既要又要还要,所以企业会划定重点市场,一口一口吃掉、逐一突破。公司把安徽省作为“生存板块”,实行扁平化的竞争细作,设定了争做区域第一的目标,并且要和第二名拉开差距。

对于江苏、山东、河南等“环安徽”省份,古井贡则会采用“以点带面”的经营策略,在部分城市建立直销运营中心,在特定区域贯彻“三通工程”,将营销做深。大航认为,这个时期的古井贡的战略是用深度分销抢下安徽省内的“榜一”,并没有针对省外市场设计不同的打法,这一点跟后来的古井贡很不一样。

……

经历了全方位的改革和战略调整,再加上安徽省经济水平的发展带动了消费升级(大众白酒主流价格带逐步升级到100元以上),古井贡酒在2007年至2012年间,经营业绩出现了明显改善,高端产品、省内市场的表现尤其突出。这个阶段,古井贡主要依靠古5、献礼版两个百元级大单品实现逆风翻盘,两个产品都精准踩中了安徽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风口。

从2006年到2012年,古井贡酒的营业收入从9.6亿增长到42亿,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8%。同期,归母净利润从0.13亿增长到7.26亿,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5%,基本上平均下来一年翻一倍。

图 5 古井贡酒经营业绩(2006-2012年)

接下来,看看这个时期中,高档产品线的营收表现。2008年,公司高档酒营业收入为1.88亿;到了2011年,高档酒营收已经达到了21.03亿。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高档酒年营收增速分别为88%、182%、108%,高档酒年复合增速超过120%。

随着高端产品占比的提升,古井贡酒的利润率也开始企稳回升。在古井贡酒开始转型品牌化、高端化的初期,毛利率一度只有30%出头,明显低于行业47%的毛利率中位数。而到了2012年,古井贡酒的毛利率已经达到71%,不仅比行业平均的64%的毛利率中位数高了7个百分点,而且还超过了五粮液的毛利率水平。

与此同时,净利率也有所改善,从改革初期的“保本微利”一步步提升到2012年17%左右的净利率。如果用这个净利率跟其他上市公司比,那么古井贡酒已经非常优秀。但其实,如果放在白酒行业内,这个净利率水平依然不高,还比不上当时的行业中位数。要知道,2012年白酒行业净利率中位数就已经达到了19.8%,“茅五泸洋”的净利率均已超过35%。

图 6 古井贡酒利润率(2005-2013年)

由此可见,在价格和产品等级上,古井贡酒已经回到了行业领先水平(领先行业的毛利率水平);但是,这个时期古井贡酒的净利率不高,这是因为古井贡酒在销售费用上的开支非常大。广告营销、终端促销、深度分销消耗了古井贡酒大量费用。如果没有销售费用支持,古井贡酒就不一定能成功。所以正如古井贡酒在2009年年报所说,年份原浆的市场根基不稳。

2005年,古井贡酒的销售费用率还不到10%,并且低于行业销售费用率中位数。而自从年份原浆从2009年开始放量,古井贡酒的销售费用率就开始飙升,把行业中位数远远甩在身后。到了2012年,古井贡酒的销售费用率已经超过25%。这是培育新产品,拉动价格带提升必须支付的代价。比如,在泸州老窖刚开始推广国窖1573时也出现过销售费用率提升的现象。

不过,古井贡酒的价格带一直在提升,从2008年之前的100元以下,到2012年的100元至200元,到2016年的200元以上,再到如今发力的500元以上价格带(古20)。从长周期看,古井贡酒的品牌和价位升级已经持续了超过15年,销售费用率也一直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图 7 古井贡酒销售费用率

翻阅当时古井贡酒的年报,“年份原浆”于2010年被列为“古井贡酒的核心主导产品”,此后以年份原浆为主题的活动越来越多,并且规格普遍都不低。2010年年报中,公司表示:

“(古井贡酒年份原浆)被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指定为专用高档白酒,继2009年再次成为国宴用酒。古井贡酒年份原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馆战略合作伙伴唯一指定用酒、2010中国—东盟博览会合作伙伴唯一指定用酒、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安徽代表团指定用酒”

在白酒“黄金十年”的末尾,古井贡酒在品牌上加力追赶的原因,是公司领导对高端化、品牌化的趋势坚定看好。2010年年报中,古井贡酒经营战略紧扣“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导向。公司认为中高档白酒受益于消费升级,这些产品在行业内的占比也会持续提升。此外,白酒行业的品牌和产区集中度也会提升,名酒企业的增长速度更高,白酒行业内部强者恒强。

……

出于对白酒产业的看好,古井贡酒还在2011年进行了增发,这也是古井贡酒“跨越式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古井贡酒增发股票募集了12.6亿元的资金,以扩建白酒产能,推广核心产品“年份原酒”。在当时,古井贡酒的增发是合理的,2010年的古井贡酒才刚刚恢复一点元气,账面资金不多,只有6.43亿元,无法支撑10亿以上的扩建开支。

由于增发,从2011年开始,古井贡酒的股本就从2.35亿股上升至2.52亿股。跟IPO时心系多元化不同,这次增发资金几乎全被投入到白酒主业中:

从长期来看,这次增发是非常正确的,一方面给公司增加了优质产能,这才给了古井贡2016年后受益于消费升级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2011年消费股的股价普遍位于高点,古井贡酒增发的价格也比较划算,对已有股东的股权稀释相对比较少。

四、小结从2005年到2012年,古井贡酒将公司战略聚焦到白酒主业,同其他国家名酒一样,走上了品牌化、高端化的“康庄大道”。在公司掌门人得到调整,内部治理体系得到优化,高端新品“年份原浆”顺利面世之后,古井贡酒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05年,公司营收仅6.5亿,体量比舍得酒业和金种子酒还要小。到了2012年,古井贡酒营收上升到42亿,已经是金种子和舍得的两倍。

不过,2012年的古井贡酒虽然站上了百元价格带,但是依然不是安徽省内的“绝对老大”。古井贡酒营收42亿,而同省的迎驾贡酒当年营收也有34亿,和古井贡的差距并不大。此外,古井贡酒为了“年份原浆”这场翻身仗,投入了大量广告、营销、促销费用,销售费用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客观来说,经历“深V”之后的古井贡,品牌根基还不算深。

……

真正奠定古井贡酒徽酒龙头的洗礼是2012年开始的行业大调整。此后,古井贡酒又押中了2016年之后的消费升级趋势,实现品牌力的进一步跃升和初步全国化。这段历史,大航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展开讲述。

$古井贡酒(SZ000596)$